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包松娅)“钒钛系脱硝催化剂看似非常专业,其实就是一种过滤装置,把燃煤企业排放的氮氧化物气体通过催化剂过滤达标后,释放到空气中。”全国政协委员李健告诉记者,原本这个催化剂在国际上都是作为燃煤企业的环保装置进行配置,通过脱硝能将锅炉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去掉。因此,我国在年也开始大规模使用钒钛系脱硫催化剂。
然而,如今4年过去了,新的问题来了。“当钒钛系脱硝催化剂到了报废年限,我们才发现废催化剂竟然成了新的更严重的污染物。”李健说,早在年他参加调研时意外发现了这个问题。
当时,李健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蒋秋霞、包明德等一同参与全国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在企业调研时,相关负责人一句话引起李健的注意,按照国际标准,进口钒钛系脱硝催化剂报废年限是5年,国产的是3年,到达报废年限后这些废钒钛系脱硝催化剂怎么处理?企业负责人回答道,“国际通行的处理方式是填埋,但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且处置成本较高,实际上很多企业大量报废的催化剂根本顾不上填埋,一直堆放在露天空地。”
“要知道废钒钛系脱硝催化剂是溶于水的,且溶于水后会释放大量有毒物质,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可想而知。”当时同行的蒋秋霞补充道,在那次调研后,同行的委员们专门研究了相关专业问题,还一起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得知其实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拥有知识产权的稀土基脱硝催化剂技术,无毒无害,可以解决现有钒钛系产品对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完全可以替代传统钒钛系脱硝催化剂产品。
那为什么市场上还是大量在使用传统催化剂?调研发现,由于稀土基脱硝催化剂发展较晚且存在行业壁垒,因此市场占有率较低,目前仅为3%。尽管早在年,工信部、科技部和环保部联系发布的《国家鼓励的有毒有害物质(产品)替代品目录》,其中第三项已经要求在工业脱硝领域,使用稀土脱硝催化剂代替钒基脱硝催化剂,但实际中这项工作是停滞的。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蒋秋霞、李健、王小兰、包明德等委员就此问题递交了联名提案,呼吁尽快出台监管条例推动替代工作实施。
两年过去了,今年已经是国产钒钛系脱硝催化剂报废的高峰,明年又将迎来进口钒钛系脱硝催化剂报废高峰的叠加,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内约有85万立方米左右的催化剂在运行,并且还在持续增加,每年因此产生的危险废弃物不断增加,不仅污染生态环境,尤其和人接触后会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肾脏、视力等产生严重损害。
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