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铁就能杀死恒星吗人民资讯

一开始,世界上只有氢,氢原子核通过核聚变反应生成了氦原子核,每次生成一个氦原子核,都会损失大约0.7%的质量,这些质量会转化成能量散发出来。这就是在恒星内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核聚变。在温度超过万℃的太阳内部,每秒钟就有6.2亿吨氢聚变6.16亿吨氦,那0.04亿吨的差值则转化为了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太阳每秒钟释放能量达到4x10^26J,够人类消耗十万年。)

氢转化成氦也没闲着,他们会继续聚变成碳C、氧O、氖Ne、钠Na、镁Mg、铁Fe。作为核能最低的元素,铁无法再进行聚变。所以铁元素的出现,就意味着恒星的核聚变燃料即将用完。

铁产生后,恒星就将面临着爆炸解体,把大量的元素抛入宇宙空间。这就是传说中的超新星爆发,在爆炸过程中还能产生更重的元素,比如金银铂。所以,恒星不断“铁”化的过程,就是恒星本体不断衰老的过程。铁的出现终结了恒星的一生,但TA与地球生命的奇特缘分才刚刚开始。在地球生命诞生、进化的几个关键节点上,铁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命的诞生

被喷进宇宙空间的铁慢慢游荡,有被重新聚拢到一起,形成新的恒星或行星。在地球内核中,80%的成分就是铁,在℃以上的高温中以烧红的液态存在。还有很多遗留在地表。直到今天,在大洋底部还有一些海底热泉,在向外喷出温泉高达-℃的物质中就含有铁的硫化物。

而热泉周围聚集着大量耐热生物,其中有一些生物,人类甚至不认识。于是科学家就此提出生命起源的“铁硫世界假说”,认为原始生命是在热液中产生,产生过程中经历了铁和硫的反应

原始生命的演化

38亿年前,刚在地球上诞生的生命,面对的是一个与今天完全不同的世界……大气中含氧量极低,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缺少氧气,大气也就没有臭氧层,这导致来自太阳的紫外线几乎毫无遮挡地抵达地面,暴露在大气中的生命很容易被杀死。所以那时的原始生命只好躲在海洋里,靠厚厚的海水阻挡紫外线保护自己。

(那时的海洋PH值在3左右,氢离子浓度是正常水的一万倍,相比之下,食用醋的PH值为2.9)

想象一下那时的原始生命,就是在一片酸到可以跟醋媲美的海洋中,苦撑待变。在当时的原始海洋中,还漂浮着大量的二价亚铁离子,把整个海洋染成了绿色,正是这些亚铁离子,为原始生命提供了活下去的路径,让它们能够依靠阳光、水和亚铁离子进行不产生氧气的光合作用,释放出很少的能量供自己活下去。

高等生命的演化

35亿年前,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蓝细菌进化出来,大大增加了光合作用的效率,海洋中含氧量开始出现大幅上升。25亿年前,海洋中二价亚铁离子被消耗完毕,氧气大量释放到大气里。从此,地球的大气才开始彻底改变模样。对于在无氧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原始生命来说,氧气反而是一种毒物质,导致大量生命灭绝。

但是进化很快就找到了解决方案,让生命从惧怕氧气变得依赖氧气,通过氧化作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开始从单细胞进化成多细胞,出现了动植物等高级生命。再后来,动物进化出了血液,并在其中装备了各种蛋白质,用于更高效地运输氧气。然而蛋白质仅仅由碳、氢、氧、氮、硫组成,不具备与氧气灵活结合或解离的能力,于是进化让动物们纷纷求助于金属离子。

有些甲壳纲动物和软体动物进化出血蓝蛋白,通过二价铜离子与氧气结合。有些海鞘纲动物进化出血绿蛋白,通过钒离子与氧气结合;脊椎动物和一些软体动物刚进化出血红蛋白,通过铁离子与氧气结合。

事实证明,含铁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能力要强于另外几种蛋白。也正是血红蛋白的出现,让脊椎动物能够发展更耗费能量的生理功能,比如肌肉驱动的灵活运动,以及脑的思考。它们在进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最终造就了我们人类。

来源:图图是道

本文来源:科普中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