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新型储能何去何从机构整体供大于求

年,“内卷与过剩”成为中国国内以锂离子电池储能为主导的新型储能的业内共识。年,作为国内新能源行业的一面尚未完全舒展开的大旗,新型储能行业将何去何从?近日,国内专业研究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发布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的十大趋势预测。高工产业研究院主要认为,全球储能市场由快速发展期进入洗牌期,且未来1-2年仍将持续。增速减缓、产能过剩、利润压缩、市场分野、技术迭代、资本遇冷、安全事故等多重变局将使得企业加速分化。高工产业研究院尤其指出,在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将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含大储系统、工商储系统、户储系统等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年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约为年3倍,“没有最卷,只有更卷”在1月8日召开的中国储能CEO大会暨第八届国际储能创新大赛预选赛会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岳芬指出,截至年底,我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86.5GW,同比增长了45%。其中抽水蓄能占比已经降到了60%以下,新型储能的占比从年的21%增长到了年的将近40%。截止到年12月底,我国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到了34.5GW/74.5GWh,功率和容量同比增速均超过%。其中年年内新增新型储能装机21.5GW/46.36GWh,相当于年的三倍。以锂电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快速降本,在细分应用场景和新兴市场渗透速度加快。据高工产业研究院初步统计,年新注册储能公司超7万家,初步形成规模的储能系统企业约家,且仍陆续有企业进入。年,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蜂巢能源等在内的储能电池头部企业,拿下多个10GWh+海内外订单,规模总计超GWh。中国动力电池应用分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为GWh(以终端口径统计),同比增长60%,其中中国储能电池出货约GWh,占比92%。然而,行业数据喜人的背后,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无论电力、工商业还是户用储能,无论是上游材料设备还是下游零部件和集成,在结构性、阶段性产能过剩阶段下,企业卷价格、卷交期、卷本土服务……一方面跨界者众,一方面退出者不在少数,企业盈利水平被压缩,面临现金流与裁员危机。特别是相比储能电芯厂商,纯系统集成企业技术门槛较低,不少企业以组装生产或委托贴牌为主,其核心竞争力为订单获取能力。去年年末,协鑫集团董事长、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朱共山在公开演讲中坦言,储能行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产能链价格持续走低,储能投标价半年下降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一半春天,一半寒流,就是我们现在储能行业的现状。”朱共山说。全球电池龙头宁德时代的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世界储能大会上也表示,“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正成为新的增长极,行业百花齐放是好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哄而上的风险。我们希望行业百花齐放、争先恐后比拼的是安全技术、安全设计,而不是丢掉质量安全,去比低价、比偷工减料、比虚假承诺。”演讲中吴凯更是犀利指出,“储能是用来用的,不是用来撑门面做摆设、换路条的。”年新型储能市场整体供过于求,经济性难题有望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年,国内A股市场首个IPO,是由储能企业艾罗能源实现。1月3日,浙江艾罗网络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艾罗能源”)成功在科创板上市。截至1月8日A股收盘,艾罗能源报82.3元/股,总市值约.7亿元。艾罗能源的上市历程共耗时约两年,原计划募集资金8.08亿元,最终募集至22.26亿元,超出发行计划约1.75倍。拟用于储能电池及逆变器扩产项目、光储智慧能源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等。艾罗能源成立于年,是光伏储能系统及产品提供商,主要面向海外客户提供光伏储能逆变器、储能电池以及并网逆变器,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储能及并网领域。招股书显示,艾罗能源是行业内少数具备储能逆变器和储能电池协同一体化研发能力,并能够批量生产的企业。IHS研究报告披露的市场排名及市场份额数据显示,艾罗能源年全球范围内户用储能电池占比4.1%;逆变器(含储能逆变器与并网逆变器)市场份额约1.4%,在户用储能逆变器细分领域,其市场份额占比约为5.1%。艾罗能源成功上市,可谓为A股市场沉寂许久的光储板块的一针强心剂。那么,在获得资本市场肯定的利好下,年的全球新型储能市场、尤其是中国新型储能市场会呈现怎样的面貌?对此,高工产业研究院做出了十大预测,其中重点包括:预测一:预计年全球表前新增装机量增速40%,储能系统/电池出货量增速约25%,储能系统全球出货超GWh。从需求端看,全球表前储能依旧旺盛,年中、美、欧陆续宣布加大可再生能源建设,未来中、美仍是全球表前储能最主要市场。其中中国在技术创新与持续降本推动下,锂电储能度电成本逼近抽水蓄能,应用规模将持续扩大。受双碳战略及区域能源结构影响,东南亚、中东、南亚、澳洲、南非、南美等地的表前储能需求也在持续增长。预计年全球表前装机仍将高于出货增速,装机量将突破GWh。储能系统(表前和表后)全球出货将突破GWh,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将突破GWh。预测二:年新型储能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系统集成较电芯环节竞争更为残酷,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前十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高工产业研究院初步统计,年初步形成规模的储能系统企业约家(含大储系统、工商储系统、户储系统等企业),且仍陆续有企业进入。相比储能电芯厂商,纯系统集成企业技术门槛较低,以组装生产或委托贴牌为主,其核心竞争力为订单获取能力。年储能产能将持续过剩,供过于求成为市场主基调,在央国企(发电集团/电网公司/地方能源集团)储能子公司陆续入局,及具备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的集成企业竞争下,纯集成企业市场份额将被不断挤压,被淘汰出局的风险大大提升,预计50%以上的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出局。同时前十名系统企业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将占据80%以上市场。预测三:储能电芯价格将稳定在0.4元/Wh左右,预计储能系统(0.5C)价格将稳定至0.8元/Wh,但低于成本价的无序竞争仍会存在。经过年下半年的去库存,电池厂商对市场预期供应将回归理性,从脱钩到再次锚定碳酸锂以应对产能过剩。预计年储能电芯将在0.35~0.37/Wh(二、三梯队电芯含税价格)筑底,后回升至0.4元/Wh以上。相比年,全年价格趋于平衡,上下幅度不超过20%。交流侧储能系统的降本将从主材(电芯、PCS)到辅材(消防、温控等)转移,首先是液冷和消防系统,相比电芯和PCS的毛利(23年分别是5%和20%),液冷方案与消防系统的毛利在30%以上,随着新的辅材企业进入,预计24年辅材系统仍有10~15%的降价空间。总体,交流侧储能系统(0.5C)的价格与电芯波动规律一致,波动幅度不超20%。但储能系统环节竞争压力显著高于电芯环节,无序及恶意的低价竞争仍会存在。预测四:搭载Ah大容量电芯的储能新品将于第二季度批量出货,锂电池电芯与PCS技术迎来升级,但Ah大容量电芯及系统产品仍是电力储能主流产品。单体Ah容量的锂离子电池电芯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储能电芯,搭载Ah电芯的5MWh系统产品将在第二季度陆续出货。已公布Ah+电芯陆续将于第一季度量产,但Ah及系统产品仍将是年电力储能主流产品。瑞浦兰均的Ah容量电芯基于系统级效率的高温电芯、高能效(96+%)电芯将于年发布,其升级版电芯能有效降低系统的辅源设备耗电量,提高整体能效。PCS的升级侧重于小型化、融合化,碳化硅器件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PCS性能。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的储能企业将通过技术和产品迭代提高产品附加值,以避免陷入价格内卷。去年国内储能系统集成头部阳光电源发布的工商业储能系统新品预测五:国内现货交易与辅助服务规则日趋完善,储能开启新商业模式,经济性难题有望改善。年国内独立储能电站仍存在成本疏导困难、系统利用率低等问题,容量租赁与电力市场收益处于较低水平,商业模式薄弱,年预计将有更多省市出台类似山东、山西鼓励配建储能转为独立储能的政策,独立储能将以“报量报价”等更灵活的方式进入电力现货市场,储能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拓宽。未来类似山东、新疆、湖南等地的更多省份将试点容量补偿、容量市场等形式完善容量电价机制,以及辅助服务种类。在规模降本及电力市场收益拓宽驱动下,储能电站跨过投资盈利线,日均满充满放次数由上半年的0.58次提升30%至0.75次,部分省份如山西受一次调频市场驱动可达1次以上,投资将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价值驱动,尤其是西北、北方及调节性资源稀缺的省份。预测六:钠离子电池与大圆柱电池有望在户储实现应用,年将是大圆柱电池规模上量元年。当前开发布局大圆柱电池的企业数量超过30家(含钠电池企业)。除钢壳全极耳大圆柱电池尚未实现大规模量产外,其余类型大圆柱电池已量产,终端应用主要面向储能及低电量动力市场(含锂电轻型车等)。国内锂电池企业大圆柱电池产品仍处于开发与验证阶段,产线设计与设备购买也在进行中。结合设备开发周期及产线建设周期,预计年将是国内大圆柱电池产能集中释放期。同时,年钠离子电池将在户用储能、电动二轮车、A00级乘用车、基站储能等领域率先商业化应用,同时在规模化、制造工艺不断完善等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价格持续将稳步下降,驱动其在工商业储能等更多领域规模化应用。比亚迪的大圆柱电池产品,率先用于储能预测七:年全钒液流电池出货量将首次突破GW,系统价格将降至2元/Wh基于本征安全和长时储能考量,年液流电池、氢储能及水系电池得到越来越多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