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这里是扒扒史界。读书可以明智,也可以增加饭后茶余谈资。读历史的好处多多,所以小编也致力为大家讲解最通俗的历史,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熟悉元素周期表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元素其实大部分都是金属元素,而且很多的金属元素都是古代时候根本就不知道的。那么在元素周期表在清末传到中国的时候,怎么翻译这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毕竟那个时候中国只知道最常见的几种金属元素,比如说金银铜铁锡这几种比较稳定而且在生活中用处比较多的元素。但是在元素周期表传到了中国之后,我们居然可以很完整的翻译过来,并且即使元素周期表上面的元素还在增加,我们依然可以不断的稳定翻译。这说到底还是要感谢朱元璋,理由其实也有些好笑。
其实元素周期表上面前几位的金属元素,最早的时候就是朱元璋发明出来的,古代我们取名字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来取的。比如说我们名字的第二个字一般被视作是辈分,第三个字要与第二个字组成比较有寓意的词。朱元璋通过“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这20个字把后代第二个字规定死了。
后来觉得这个根本就不够,还想把后代第三个字也做一个规定,于是就决定采用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偏旁来取名字,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取后代的名字。他的儿子名字偏旁都是木,因为木能够生火,他的孙子名字偏旁都是火。本来其实这些字还是够用的,但是到了该用金来作偏旁的时候,王爷们发现字完全不够用了,所以他们开始了造字。
造字的方法其实也十分的简单,就是取一些比较常用的字,然后在旁边加上一个金字旁。因此我们就看见了其中有一个王爷叫做朱慎镭,还有些王爷叫做朱效钛,朱諟钒。一直到清朝的时候元素周期表传到中国,化学家徐寿不知道该怎么去翻译这些金属元素。但是在翻古籍的时候看到了朱元璋后代取名字的方式,于是就把明朝那些宗室的名字用在了元素周期表里面,然后又自己创造了一些字,这样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元素周期表。不得不说,这些事情还挺好玩的。对此,你们如何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