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主要包括磷酸铵类肥料、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中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有机肥料等。
第一、养分配比很重要
1、作物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有哪些?
按照国际植物营养学会的规定,植物必需元素在生理上应具备3个特征:对植物生长或生理代谢有直接作用;缺乏时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其生理功能不可用其他元素代替。据此,植物必需元素计有17种: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硼(B)、氯(Cl)和镍(Ni),另外4种元素钠(Na)、钴(Co)、钒(V)、硅(Si)不是所有作物都必需的,但对某些作物的生长是必需的,缺乏它们也不行。
2、各种营养元素对作物影响?
根据植物需要量的大小,必需营养元素分为大量元素包括氮(N)、磷(P)、钾(K);中量元素有硫(S)、钙(Ca)、镁(Mg);微量元素是硼(B)、铁(Fe)、铜(Cu)、锌(Zn)、锰(Mn)、钼(Mo)、氯(Cl)、镍(Ni)。它们在作物体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无论哪种元素缺乏,都会对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同样,某种元素过量也会对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因为一种元素过量意味着其它元素短缺。
3、不同作物养分需求?
根系对有机养分的吸收,植物可吸收有机养分的种类,植物可以吸收小分子的这种有机态的养分,这是次要的,甚至是不必要的,植物本身会合成这些有机的化合物。
作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的过程:
1、养分向根表的迁移(质流、扩散、截获)。钙的吸收主要是靠质流,所以天气好的情况下,钙的吸收比较好。
2、养分进入质外体(细胞膜外)
3、养分进入共质体(细胞膜内),养分通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共质体。
细胞膜的特点:由蛋白质、磷脂等组成,具有选择透性的生物半透膜,并不是所有的离子都能进去。
4.各种元素对作物生长同等重要
十七种营养元素它们在作物体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就是所用作物必须元素都是不可替代的,同等重要的。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含量虽然悬殊,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如碳、氢、氧、氮、磷、钾,硫等元素是组成碳水化合物的基本元素,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的成分,也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物质;铁、镁、锰、铜、钼、硼等元素是构成各种酶的成分;钾、钙、氯的等元素是维持植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条件。这些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是同等重要的。
5.土壤养分+施肥决定最小养分
影响作物生产作物产量主要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小养分补充的程度,最小养分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如不补充最小养分,其他养分投入再多也无法提高作物产量。
因此,合理施肥不是施用单一元素的肥料,而是氮磷钾平衡施用,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补齐作物根区养分短板,让最小养分限制越来越小,这样才能有利于作物高产,否则单一施用某一种或者几种肥料可能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和作物生长的胁迫。
第二、肥料利用率不可忽视
肥料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是农作物生长过程非常需要的物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越来越依赖化肥,普遍存在施肥盲目和过量施肥的情况,由此造成土壤存在严重的板结,不利于增产。
据有关调查了解,近年各地方农业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然而,化肥利用率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占30%到35%,磷肥利用率更低,所占比例为10%到25%,虽然钾肥的利用率相对较高,大约在50%到60%之间,不可忽视的是,钾肥流失和被土壤固定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而且,农业种植区域气候条件、肥料与作物种类、品种、土壤、施肥量等都会影响到肥料利用率,因此当务之急需要促进肥料当季利用率的显著提高。
第三、施肥时间要慎重
1,什么是施肥时间?
施肥时间对于传统施肥来讲主要是指在作物的什么生育期施肥施多少,通常采用的是施肥制度或者施肥模式;对于水肥一体化来讲,施肥时间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是基于全生育期或者周年施肥来讲的施肥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时候是基肥、什么时间施有机肥、不同时间施肥多少等;第二个层面是基于单次灌溉施肥来说的施肥时间,比如同样一次灌水六个小时,每亩施用尿素5公斤,磷酸一铵3公斤,到底是前施磷肥还是前施氮肥,或者说是同时施用,甚至不同到底多长时间清水后在施肥。这两个层面的意思就是水肥一体化中的施肥时间的概念。
2,单次灌溉施肥中如何合理考虑施肥时间?
对于单个灌溉周期,随水施肥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滴清水,第二阶段将肥料和水一同施入土壤中,第三阶段用清水冲洗施肥系统并将肥料运移到作物根区。
大田土壤中的养分运移规律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走”的规律。随着灌溉施肥时间的增加,湿润锋水平、垂直运动距离均在不断增大,氮磷钾双向迁移的距离增加。
目前第二个阶段一般采取的是氮磷钾复合肥或者单质肥料混合施用,然而氮磷钾养分在土壤中的运移距离和速度不同,尿素随水滴施后容易随水分运移;磷肥容易被土壤吸附固定,移动性相对氮素而言较弱;钾素的移动性相对氮素而言较弱,而较磷素强。
由于灌水量以及肥料元素中不同分子量的移动特点,及灌溉施肥的三个周期分配不合理,氮磷钾在根区分布出现五种情况包括氮磷钾都未到达根区,氮到达根区磷钾未为到达根区,氮钾到达根区磷肥未达到,氮钾超过根区磷肥刚好到达,但是我们最理想的方式是氮磷钾均在根区。因此,建议先滴清水,再滴磷钾肥,然后氮肥,最后清水的模式,具体时间根据施肥量、灌溉时间和土壤湿度综合考虑,另外所有时间应考虑扣除从泵房到滴头的流动时间。
第三,全生育期的施肥时间如何分配?
作物养分需求规律是指农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等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特征,不同农作物的养分吸收规律不尽相同,且同一作物各生育时期对不同养分元素的吸收量也不相同。
一般春玉米苗期(拔节前)吸氮仅占总量的2.2%,中期(拔节至抽穗开花)占51.2%,后期(抽穗后)占46.6%;夏玉米苗期吸氮占9.7%,中期占78.4%,后期占11.9%。春玉米吸磷,苗期占总量的1.1%,中期占63.9%,后期占35.0%;夏玉米苗期吸收磷占10.5%,中期占80%,后期占9.5%。
棉花在苗期,吸收氮5%、有效磷3%、有效钾3%;现蕾期到初花期,吸收氮11%、有效磷7%、有效钾9%;从初花期到盛花期,吸收氮56%、有效磷24%、有效钾36%;盛花期到始絮期,吸收氮23%、有效磷52%、有效钾42%;吐絮后,吸收氮15%、有效磷14%、有效钾10%。
第四、用肥手段要重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根系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养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重要部位。因此如何施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施肥才能让有限的肥料更有利于作物吸收,且不会产生肥害这个很重要。
农作物的施肥方法主要有冲肥、撒施、埋施和滴灌施肥等方法。
1、冲肥:作物在浇水时,把定量化肥撒在水沟内溶解,随着浇水渗入作物根系周围的土壤内,这种方法浪费肥料多,在沟渠内渗漏流失,作物根系达不到的地方,也渗入部分肥料。但是这种方法简单,省工省时,劳动量不大。
2、撒施,农作物浇完水后趁土壤还潮湿,但能够下地操作时,将定量化肥撒在农作物畦面或者农作物的行距间。这种方法也比较简单,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化肥会挥发损失,特别是碳酸氢铵挥发性很强,最好不要撒施。硫酸铵、尿素和硫酸钾还可以撒施。
3、埋施,在农作物行间、株间开沟、挖坑,把定量化肥施入沟内、坑内,再覆盖上泥土。这种方法肥料浪费少,最经济,但是劳动量大。费工,操作不方便。而且要注意安全用肥,埋肥沟、坑要离农作物茎部10厘米以上,由于肥料集中,肥料浓度大,需要从周围吸水溶解化肥。离作物根太近时容易把根系的水分吸出而造成烧根,挖沟、坑离根系太近也容易伤根系。
4、滴灌施肥,地膜覆盖以及使用滴灌,使施肥方法走上自动化,在采取地膜覆盖和应用滴灌的栽培方式中,把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滴灌施肥,由于地膜覆盖,化肥几乎不挥发、不损失、又集中、浓度小,既安全,又省工、省力,效果很好。
5、叶面施肥,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对农作物的叶面喷洒施用,这种方法用肥量少、肥效快,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
综上所述,肥料用的多,棉花产量还是不行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四句话:肥料用的多,不等于肥料用的全;肥料用的多,不等于肥料配比合适;肥料用的多,不等于肥料都被作物所吸收利用;肥料用的多,不等于施肥时间合适。不合适的养分比例,错误的时间,不高的肥料利用率,如何让棉花高产呢?合理适量施肥才是棉花高产的关键因素;但是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作物产量也随之增加,但单位化肥增加的产品量反而下降,甚至施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作物产量开始下降,这个报酬递减规律,需要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