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老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组织推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工程,聚焦新动能培育、城市更新改造、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领域开展各项工作。工程实施以来,老工业城市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提升。现将部分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经验做法介绍如下,供相关老工业城市借鉴参考。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点工程系列报道之六
四川省攀枝花市聚焦“四个重点”
加快推动老工业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
四川省攀枝花市建于年,是在“三线建设”期间诞生的一座“百里钢城”,是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攀枝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钒钛”“阳光”两篇文章,聚焦“四个重点”,努力打造世界钒钛产业基地和全国康养旅游目的地,推进老工业城市更新改造取得阶段性进展。
一、聚焦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
一是积极创建创新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建立完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成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成立国际钒钛研究院、国际康养学院、国家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5个特色实验室,进一步提升钒钛产业创新能力。截至年底,共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各类创新创业平台62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2家)。
钒钛制品质监大楼、钒钛实验楼及钒钛科技孵化器
二是择优实施科技攻关。-年,组织实施四批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全球招标项目31个,成功开发10余项钒钛新产品。海洋工程用超厚高强高韧耐蚀合金材料、深冲钛板等产品试制成功,高炉渣提钛、宇航级钒铝合金生产、攀西钛资源的氯化法钛白生产等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工业化示范阶段。
三是聚力开展协同创新。柔性引进国外专家院士与企业开展钒钛技术项目合作,推动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6个重点项目成功落地,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寻求18项关键技术支持,与四川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设立校市战略合作专项资金每年万元,联合开展钒钛应用技术攻关。年,攀枝花市创新指数居全省第2位,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居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年的亿元增长到年的亿元,钒钛产业由原材料加工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二、聚焦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一是实施财税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对钒钛磁铁矿增值税实行从价计征,全省率先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全面落实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深入研究“高炉渣提钛”、低品位矿开发利用、废弃资源开发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类项目的税收优惠办法。组建总规模亿元、首期规模40亿元的攀枝花钒钛资源开发投资基金,用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深加工项目建设。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使用效率。开展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将3家铁矿企业用地纳入临时用地试点,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大力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年与66户企业签订售电量46亿千瓦时。全面扩大直购电试点工业企业范围,共户企业(钒钛高新区整体为一户)享受直购电,企业平均用电价格下降15%以上。
三是深化全域开放拓宽发展空间。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参加川港澳合作周等活动,钒钛高新区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立攀西经济区市州联席会议机制,与凉山州等市(州)签订交通、农业、旅游等重大合作协议,谋划推进一批重大合作示范工程。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30.6亿元、增长16.6%,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亿元,增长11.9%。
三、聚焦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一是全面启动绿色矿山建设。坚持“政府持续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公众有效监督”原则,在省内率先建成3个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企业,逐步扩大绿色矿山建设范围。启动建设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先后开展18个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和技改项目,保护矿山及周围区域生态环境。
二是积极探索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按照“工矿废弃地复垦+生态修复+产业利用”模式,持续构建从“复垦”到“利用”再到“发展”的规范化流程,加快“生态疮疤”向“城市绿地”和“富民沃土”转型。累计复垦工矿废弃地亩,增加农用地亩,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业发展质效,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尖山矿绿化前后对比
三是加快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实施金沙江、雅砻江等流域生态脆弱区及干热河谷区破损山体植被恢复工程、山水林田湖保护示范工程、“三大战役”治理工程等一批环保治理项目,治理面积超过亩,年成功获批国家森林城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近三年来保持在97%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96%,地表水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四、聚焦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质
一是加大民生投入提升城市宜居度。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投入每年保持在50亿元左右,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以上。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所、公园绿地25万平方米,整治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9个,改造农村危房户、土坯房户,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新增及优化公交线路12条。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增强市民幸福感。四川省治未病中心攀西分中心成功落地,35家医院、25家零售药店接入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让利1.1亿元。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失业保险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稳步增长,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三是优化设施配套完善城市功能。调整优化花城新区规划,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5万套,在省内率先实施国有大企业棚改1.8万套,对解决低收入群体和老企业职工的住房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棚改数量居全省前列,被四川省政府推荐为国务院大督查棚改工作先进典型。楚攀天然气管道实现通气,结束了攀枝花没有管道天然气的历史。观音岩引水工程实现中心城区通水,市民用上更加清洁安全的自来水。
西区老厂区棚改前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