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里诺科河(如下图)是南美洲重要的河流,全年水位变化大,流城内大部分地区雨季在4-9月,10月至次年3月为早季。甲河段一年有两次沙峰。汛期时河水倒灌进入乙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汛期时河水倒灌乙支流现象成因,正确的是()
A.汛期乙支流与干流比降增大B.下游水量大,流速快
C.下游地势低平,水流不畅,干流顶托D.下游干流泥沙淤积严重
(2)甲河段两次沙峰的泥沙来源分别是()
A.干流洪水携带、南侧山地水土流失B.干流洪水携带、海水顶托
C.南侧山地水土流失、海水顶托D.干流洪水携带、支流退水输送
(3)甲水文站测得奥里诺科河含沙量逐渐变小的时间段是()
A.1-3月B.5-7月C.7-9月D.9-11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的特征的相关知识
⒈C项,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汛期在4-9月,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干流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量大,流量较大,对支流顶托作用强。干流排水不畅,导致汛期时河水倒灌乙支流。故C项正确
A项,汛期时,河流干流流量明显增大,乙支流与干流比降减小。故A项错误
B项,读图分析,上游落差大,流速快,下游地势较为平坦,流速慢。故B项错误
D项,汛期时河水倒灌乙支流,将泥沙顶托到支流,导致支流泥沙淤积严重。故D项错误
⒉D项,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沙峰主要是由于汛期时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大且流速较快,干流洪水携带大量泥沙形成的。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汛期时干流倒灌乙支流,导致乙支流淤积严重,汛期结束后干支流落差增大,支流中的泥沙重新进入干流,因此第二次沙峰主要是由于支流退水输送形成的。
A项,第二次沙峰的形成与南侧山地水土流失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B项、C项,第二次沙峰的形成与海水顶托作用无关。
3.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汛期时,干流洪水携带泥沙带来第一次沙峰,奥里诺科河含沙量较大;汛期结束支流退水输沙,形成了第二次沙峰,因此第二次沙峰结束后,奥里诺科河其含沙量逐渐变小。结合材料可知,该地汛期为4-9月,因此奥里诺科河含沙量逐渐变小的时间段在汛期刚结束后,为9-11月
奥里诺科河是南美洲重要河流之一,支流众多,径流量居世界第五位,流域内锰、镍、钒、铝土矿、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但奥里诺科河流域3/5以上的地区长期以来被用作牧场,年以后奥里诺科河下游才逐渐发展为南美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奥里诺科平原地区每年4月-10月为雨季,11月一次年3月为旱季.简要分析该地区降水随季节变化的原因.
(2)奥里诺科河干流每年会出现两次沙峰(含沙量的高峰),第一次出现在汛期的涨水季节,第二次出现在汛后的退水期间.请简要说明其形成原因.
(3)奥里诺科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但工业开发较晚,请解释原因.
答案
(1)旱季(冬季)随气压带风带南移,该河流域主要受东北信风影响,信风经过平原地区,没有降温过程(上升运动)水汽不易凝结,降水少.雨季(夏季)随气压带风带北移,该河流域主要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对流上升气流旺盛,降水多.(2)在汛期的涨水季节,流量增大,河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增强,河流含沙量大;在洪水期,干流水位高,支流流速变慢,泥沙淤积下来,在汛期结束的退水期间,干流水位下降,支流流速增大,淤积在各支流中的泥沙重新流入奥里诺科河,从而产生了第二次沙峰.(3)流域内旱涝灾害频繁;流域内多原始丛林、沼泽和草原(环境条件差),人烟稀少;流域内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便.
自年黄河入海口由西河口人工改道到清水沟以来,巨量的泥沙输入,在近岸浅水区淤积出新的三角洲舌状体,废弃的三角洲海岸出现退缩,由于河道的迁移和水沙输入量的变化,水下三角洲的淤、蚀经常会发生。下图为某时段黄河水下三角洲泥沙沉积量变化图和入海口清水沟泥沙方位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黄河水下三角洲的说法,正确的是()
A.9m水深处泥沙沉积最多B.19m水深处达到冲淤平衡
C.泥沙沉积随着水深一直增大D.人海口处先侵蚀后沉积
2.关于黄河三角洲的淤、蚀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东南方以侵蚀为主B.北及西北方侵蚀为主
C.东北方淤积量约占10%D.三角洲各方向都以沉积为主
第1题,据图1可知,10m水深处泥沙沉积量最多,A错误;19m水深处泥沙沉积量为0,达到冲淤平衡,B正确;泥沙沉积量随着水深先减少,后增大,再减少,C错误;随着水深加深,泥沙沉积量减少,入海口处先沉积后侵蚀,D错误。故选B。
第2题,读图2可知,东南方单位面积泥沙沉积量为正值,以沉积为主,A错误;图中只给出了三角洲各方位单位面积沉积量,并未给出对应的面积,所以无法得知各方位具体的淤积量所占比重,C错误;三角洲北及西北方单位面积泥沙沉积量为负值,以侵蚀为主,B正确,D项错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史上黄河的每一次大改道都会对河口三角洲(包括陆上和水下三角洲)及附近海岸线造成深刻的影响。改道后,原黄河河道被称为废黄河,原河口被称为废黄河口。黄河最后一次大的改道,是由江苏盐城改到山东东营,此次改道给山东人民带来重大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黄河实施了一系列工程治理,使黄河水害得到有效控制。下图示意不同年份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
(1)读图,描述自年以来不同年份间废黄河三角洲的海岸线位置总体变化过程。
(2)推测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的年份,并说明推测依据。
(3)调查发现,现今废黄河口附近的水下三角洲面积在增加。请分析其原因。
(4)江苏盐城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没有大港口。请分析主要原因。
水体的运动规律;海洋和海岸带;
(1)年到年,海岸线总体呈现向海洋推进的趋势,其中,年到年推进速度较慢,-推进速度较快;年到年海岸线呈现向陆地后退的趋势,其中废黄河口后退程度最大。
(2)年份:年;推测依据:年到年期间,废黄河口的海岸线后退最多,说明此地堆积作用减弱,黄河改道,废河口处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3)黄河北归后,苏北废黄河日径流入海水量骤减,海浪侵蚀加强使得陆上三角洲后退海水侵蚀掉的泥沙在浅海区沉积;仍有陆地径流携带泥沙入海,使得水下不角洲部分继续缓慢向海洋推进。
(4)苏北沿海泥沙淤积严重,不利于轮船航行;缺乏大河入海口,经济腹地受限;苏北沿线城市经济欠发达,运输需求量不大;历史上黄河改道在苏北入海,地理环境不稳定
南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北部,更新世时期沉积了较厚的冰碛物和河湖相沉积物,地表物质疏松。18世纪之前,流域内主要的生产活动是伐木和放牧。18-19世纪,流城内80%的土地被开垦,为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在南河上修筑了众多规模较小、蓄水容量有限的磨坊坝,平均坝高不足6米。年,人们在流域岀口修筑了高达17米的河口大坝。此后,南河上的众多磨坊坝逐渐废弃,磨坊坝的废弃改变了南河的水动力条件与水沙运移规律。20世纪20年代起,流城內人口外迁,经济转型,大量耕地转化为森林,但南河流城的输沙总量仍然上升此后流域内始终坚持植树造林,且环境政策渐趋严格。下图示意南河流城水系及水坝分布。
(1)推测18-19世纪南河流域众多磨坊坝的用途
(2)推测年后,河口大坝上游泥沙淤积速率的变化趋势,并简述理由。
(3)20世纪20年代初期,流域内退耕还林,但南河流域输沙总量仍然上升,请分析其原因。
答案(1)利用水力碾磨谷物;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保障耕作;保护河岸,减轻流水对土壤的侵蚀
(2)速率变慢。废弃磨坊坝库区淤积的泥沙逐渐释放完毕;流域内生态保护措施逐步见效,水土流失减轻。
(3)磨坊坝逐渐废弃,洪峰峰值増大,侵蚀増强;磨坊坝废弃后,库区淤积的泥沙遭到冲刷,重新成为悬沙进入河道;流域内多疏松物质,易被侵蚀初期,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水土流失还较严重。
~年,三峡库区上游的长江干流河道与支流香溪河交汇处附近的泥沙淤积厚度变化如图所示。香溪河泥沙输移集中在汛期。
(1)分析香溪河泥沙输移集中在汛期的原因。
(2)说明图中长江河道泥沙淤积厚度变化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3)推断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图示地区香溪河泥沙淤积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答案:(1)汛期流域内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量大;河流流量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泥沙输移量大。
(2)特点:香溪河河口以上河段(老鼠石到张家滩段)泥沙淤积厚度变大,以沉积为主;香溪河河口以下河段(孔岭到羊圈子段)泥沙淤积厚度变小,以侵蚀为主。原因:香溪河河口以上河段河道宽度较大,加上香溪河河口水流的顶托作用,流速慢,泥沙沉积量大;香溪河河口以下河段河道窄,水流速度快,河流搬运能力强,泥沙沉积量小。
(3)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香溪河泥沙淤积加剧。理由: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水位抬升,库区与图示长江段的水位落差减小;长江干流泥沙淤积,水位抬升,与香溪河上游之间的落差减小,使香溪河河道内的水流减慢,泥沙淤积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