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贴元素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www.bdfyy999.com/bdf/m

作物需要的元素那么多,各元素之间也会存在着“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两种肥料相克,同时施用会相互影响对方的吸收。而协同作用是指两种肥料相辅,同时施用能够促进彼此的吸收。

这种相互作用在大量元素之间、微量元素之间以及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之间均有发生。由于这些相互作用改变了植物的营养,为了能供应适宜的营养元素,必须了解和考虑这些相互作用。掌握了各种肥料之间的关系,做到科学合理施肥,才能使肥料利用效率最大化

1.氮:不同形态的氮元素吸收效果不一样,硝态氮比氨态氮难吸收。同时,过量的钾和磷会影响氮的吸收;缺硼也不利于氮的吸收。

2.磷:增加锌可减少对磷的吸收;多氮不利于磷的吸收;铁对磷的吸收也有拮抗作用;增施石灰可使磷成为不可给态;镁可促进磷的吸收。

.钾:过量的氮不利于钾的吸收,钙、镁、锌也会影响钾的吸收。硼则有利于钾的吸收。

4、钙:影响钙吸收的元素较多,氮、钾、镁、硼、硫、锰等都会影响钙的吸收和运输。

另外,铵盐会影响钙向果实转移,减少钙的吸收。

5.镁:氮过量会引起缺镁,钾和磷过多也不利于镁的吸收;硫酸盐类肥料施用过多也会造成缺镁。镁和锌有协同作用,缺镁易诱发缺锌和缺锰。

6.铁:过量的硝态氮、磷和钙会引起铁的缺乏,硼也会影响铁的吸收。钾能够促进铁的吸收,钾不足可能会引起缺铁。

7.硼:铁和铝的氧化物可造成缺硼;铝、镁、钙、钾、钠的氢氧化物可造成缺硼;长期缺乏氮、磷、钾和铁会导致硼的缺乏;增加钾可加重硼的缺乏,缺钾会导致少量硼的中毒;氮量的增多,需硼量也增多,会导致硼的缺乏。锰对硼的吸收不利,植株需要适当的Ca/B和K/B比以及适当的Ca/Mg比。几种能形成络合物的元素,如锶、铝和锗有临时改善缺硼的作用。

8.锰:钙、锌、铁阻碍对锰的吸收,铁的氢氧化物可使锰呈沉淀状态。施用生理碱性肥料使锰被固定。钒可减缓锰的毒害。硫和氯可增加释放态和有效态的锰,有利于锰的吸收,铜不利于锰的吸收。

9.钼:硝态氮有利于钼的吸收,氨态氮不利于钼的吸收;硫酸根不利于钼的吸收。多量钙、铝、铅以及铁、铜、锰都阻碍对钼的吸收。处于缺磷和缺硫的状态,必然缺钼,增加磷对钼的吸收有利,增加硫则不利;磷多时需钼也多,因此,磷过多有时会导致钼的缺乏。

10.锌:使锌形成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磷酸盐则成不可给态.植物要求适当的P/Zn比(一般为~,大于则缺锌)。磷过量会导致缺锌,氮多时需锌量也多,有时也会导致缺锌,硝态氮有利于锌的吸收,铵态氮不利于锌的吸收。增多钾和钙不利锌的吸收。锰、铜、相对锌的吸收不利。镁、锌之间有互助吸收的作用。缺锌会导致根系中少钾。土中有Si/Mg比率低的粘粒会缺Zn,锌拮抗铁的吸收。

11.铜:施用生理酸性氯或钾肥等可提高铜的活性,有利于吸收。生成铜的磷酸盐、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则有碍吸收,所以富含CO2、碳酸和含钙多的土壤,不利于铜的吸收。多磷会导致缺铜。土壤嫌气状态产生H2S也有碍铜的吸收。铜还与铝、铁、锌、锰元素拮抗。氮多时也不利于铜的吸收。

有机肥:我们一向提倡增施有机肥,因为有机肥不仅能改良土壤质地,而且养分含量均衡,能够避免中微量元素缺乏。但也不可盲目过多施用,因为有机肥过多时,土壤中微生物会与作物争夺氮元素,导致土壤在一段时间内暂时性缺氮。

另外,过多的有机质易与锌形成络合物或螯合物,从而降低锌的有效性

二、了解各元素间的关系,怎么防止肥料之间相互影响,促进肥料吸收呢

1、平衡施肥

偏施肥或多施单质肥,不仅浪费了肥料,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易导致其他营养元素的缺乏。所以在施肥时,一定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平衡施肥、按需供肥,不偏使某种元素。

有机肥和复合肥是比较好的选择,施肥时应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作为基肥,以单质肥料为辅作为追肥。

对于蔬菜等需钾量大的农作物,可适当冲施麦海姆鲸晏5号(54%含量)10-4-40+TE,高钾型水溶肥产品作补充,可改善作物长势,提高作物抗病抗逆性。

2、错时或错位施肥

对于相克的肥料,可以错开施用时间,像氮、磷、钾大量元素可作为基肥,其他肥料作为追肥后期使用。

还可以错开施用部位,根施或叶面喷施,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肥料以根施为主,钙、镁、硼等微肥则叶面喷施。

另外,氮、钾肥撒施或沟施,磷肥可集中穴施;

微肥可采用拌种、浸种、蘸根等方法,使微量元素局限在根部周围,减少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接触范围。

大家好,我是小麦同学,每天会不定时地分享农业种植技术和种植过程中的小知识,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请帮忙点赞或者分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78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